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

提问UCLA讲席教授黄昱 最后一个问题亮了
大学新闻
2023年12月27日
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: zhangchi@westlake.edu.cn
电话: +86-(0)571-86886861
公共事务部

    
    2023年11月29日,顶尖纳米材料学专家,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、讲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黄昱受邀参与必赢76net线路工学院Women in Engineering系列分享会,与西湖师生分享她的科研与成长历程。

    黄昱来自福建福州,一座低调内敛的南方城市。内向沉稳、温润如玉,也是黄昱给人的第一印象。1994年从福州市格致中学毕业,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;1999年本科毕业后,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;2001年,黄昱创造性地使用了液体流向的动力和流动方向的改变,将纳米级的电子线组装成电路。这项工作在2001年被《科学》杂志评价为“本年度重大突破”,为制作复杂的微电子仪器奠定了基础。在UCLA,黄昱课题组研究纳米材料的精确控制生长以及它们在电子器件,能源科技,尤其是氢能源方面的应用。她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设计与运用取得巨大进展,并由此获得2023年国际著名的ENI 能源奖。

    分享会以提问的形式展开。黄昱坐在圆桌一侧,回答场内几十位必赢76net线路师生提出的问题,关于研究、关于生活、关于事业......当思想在这个平静的场域内自由流动时,一位拥有强大内核的科学家的睿智模样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。



#1搞研究与“KPI”

    “如何看待科研没有产出的状态?是完成KPI(关键绩效指标)重要,还是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重要?如何在面对失败时,重拾信心?”

    黄昱是做纳米材料研究的,她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,微小或许意味着更不可控。因此,实验失败、没有产出,几乎是经常笼罩在黄昱头顶的乌云,不易消散。但与其把精力花在空想和焦虑上,黄昱更擅长先开始做:

    “如果做了之后发现不行,再调整就是了。”

    “首先,做纳米研究,是基于我对这个方向真的感兴趣,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。其次,我会把手头的项目分类,比如,有30%左右的研究是用来完成所谓的KPI,剩下70%是自己的兴趣所在。最后,失败太正常了。我们要做的是从失败中寻找经验,为下一次做好准备。”黄昱逻辑清晰地解答了问题。

    黄昱身上透出一种让人愉快的、明亮的气质。这种气质来自于她长期的行动习惯——遇到问题先想怎么办,无论成功与否,只要想到办法就去试一试。

#2

面对挑战与赢得尊重

    提问的聚焦点,逐渐从科学研究转移到黄昱自身。

    有学生提问:“获得同样的成功,女性或许往往要付出超越男性十倍、百倍的努力。黄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”

    黄昱在美国生活了24年,从哈佛读博,到麻省理工和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做博后,再到UCLA当教授,她是如何完成学术研究和事业连续跃升的?

    “我刚到UCLA任教时,老楼里每隔一个楼层才有一个女厕所。这意味着,教职工中女性的占比确实很少。作为一名女生或者女性领导,可能面临着同事都是男生的情况。想要找到方法领导他们去做一些事情,当然会面临挑战。”

    然而,强者自有自己的处事之道。面对挑战,黄昱坚持自己的原则:

    一方面,保持情绪稳定。面对挑战、甚至挑衅,不要被对方拉入情绪的泥沼中。保持冷静、关注事实本身,尽量不被情绪裹挟。

    另一方面,寻找解决办法。黄昱认为,我们应该突破内心的束缚,不要给自己设限。相信自己要比大多数人都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,告诉自己会做得很好,最后用结果赢得尊重。

    然而,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,极度冷静的头脑和情绪控制能力必不可少,还需培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。总之,让自己变强,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。

#3

与学生的“相处之道”

    分享会进行至此,现场观众已经都被黄昱的冷静睿智折服。有人开始好奇,她是如何挑选学生的?

    一位PI提问道:“哪些特质,是您在面试学生时特别看重的?”

     “兴趣和热爱,”黄昱回答道:“我比较看重学生是否真的热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。”

    基于这个问题,黄昱还分享了自己在博士后期间大胆换研究方向的经历。换方向,意味着原先很多的积累都可能派不上用场。开始一项全新的研究,难免伴随着痛苦的适应过程。但对黄昱来说,为了满足好奇心和热爱,一切都值得。

    另一个PI提问:“遇到做事情比较拖延的学生,应该怎么办?”

    黄昱也给出了共情力极强的回答:“学生搞研究速度慢、效率低,有时候是因为没有方法,或许实验一开始就错了。作为导师,不仅要盯住deadline,更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,提供真切的思考和指导。当然,如果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导致的拖延,那就要重新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要选这个研究方向了。”

    热爱自己的研究方向,也有能力驾驭它,黄昱的研究之路虽充满挑战,但又是幸运和幸福的。

#4

女性力量

    作为女性,生命中总逃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“生育”。一位博士酝酿良久,终于在分享会快结束的时候站起身来。

    她问:“如何看待女生追求事业进步与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之间的矛盾?老师有没有因为要做研究,刻意地推迟生育计划?”

     “我很早就生了第一个小孩,以至于当时有同事知道我怀孕,感到非常惊讶,因为当时很少有人选择在博后或者刚开始助理教授期间生小孩,” 黄昱说:“我认为,男生和女生其实区别不大。在智力上、共情能力上,很多女生会更优。真正开始产生区别的时刻,是一个女孩成为母亲的时候。”

    在这段充满哲思的回答背后,很多人看到的或许是生育对女性的剥夺——当然,这非常值得被看见——然而,作为强者的黄昱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:女性成为母亲后,需要处理的事情呈指数级增长。女性反而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,长出更坚强的羽翼、更擅共情的能力。若能把这种能力用在科学研究中,也将会是一种推动力。

    黄昱同时也认为,男性需要对女性的付出有认知,也需要在家庭中有所贡献。同时,在社会层面,更多人也要对“妈妈”这个角色给予更多的支持、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包容度。

    分享会结束,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学生。无一例外,大家都从这场对谈中收获了力量。这种力量,来自一位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,她证明了女生同样可以擅长理工科;这种力量,来自一位在美国顶尖学府做研究的教授,她展示了强者可以获得的尊重;这种力量,也来自一位母亲,她站在那里,就代表了“女性力量”。